随着国内经济发展,很多公司将上市作为企业发展的重大目标,但不乏有一些低调的民营巨头如华为、娃哈哈等,它们都曾表示坚决不上市。其中有一家公司更为神秘,企业年入近亿,是茅台的7倍,却从未上市,它就是正威国际集团。

说到正威集团,很多人都没听说过也不足为奇,因为当年正威登上《财富》世界强榜单时,连深圳市长都感到一头雾水。而实际上,正威集团已经存在了近20年,并在铜业称王多年,这跟创始人王文银低调行事的风格有着密切关系。他曾把“只做不说”视为企业生存的法宝,直到财富榜单一出,这位神秘的富豪终于揭开面纱,出现在世人面前。

王文银从小立志要成为有影响力的大人物。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一份稳定的工作,不甘平庸的他毅然决定放弃这个“铁饭碗”,拿着块钱南下深圳闯荡。可是现实总比想象中残酷,由于一时找不到工作,身上又只剩下10块钱,他那段时间只能露宿街头,靠稀饭度日。

而这时,王文银最迫切的事就是赶紧找工作解决温饱问题。于是,他放下名牌大学的身份,拿着高中毕业证去找苦力活干,他给自己的理由是,什么事都要从基础工作开始,不然将来怎么管理大企业。

一个星期后,王文银在一家港资企业找到一份仓库管理员的工作,只干了一个星期,就能随口背出仓库产品的编码,让主管惊讶得难以置信,说他根本不像是来打工的。因此,他在公司受到重用,一年连升七级,做到了总经理助理的岗位,并拿到了百万的奖金和提成。

积累到一定原始资本后,王文银决定出来创业,成立一家做电源线买卖的公司,叫携威实业。由于资金比较紧张,他不得不每天往返于供应商和客户之间,为了确保进出货安全无虞,几乎每天只要一睁眼就得在路上跑,这成为了王文银创业以来最辛苦的时期。

随后,王文银决定扩大生意规模,自己建厂生产电线制品。这时,正好赶上东南亚金融风暴,很多生产设备出现滞销,他从中嗅到了商机,通过分期付款的方式,从设备制造商手里买来台设备。等工厂建成后,规模产能尽显,第一个月就能实现盈利,第三个月的营收是首月的5倍。

不过,因为一个潮汕客户的“爽约”,让公司损失了上百万。但是因祸得福,王文银通过“模拟失败实验”,为以后筛选出优质的客户和供应商,并发展成更加紧密的战略合作伙伴,避免了类似情况再次发生。

随着企业发展壮大,王文银将旗下的公司都整合起来,组建成今天的正威国际集团。他将产业逐渐向上游拓展,除了电缆和塑胶制品,还有铜材加工厂,把产品卖到了多个国家。在年,正威国际集团已经发展成国内产业链最完全,全球最大的电源线生产企业。

而这时,由于非典时期引发恐慌,矿产资源出现大跌。习惯“抄底”的王文银,再次从逆势中嗅到了商机。他不顾家人和股东反对,毅然决定斥巨资买下几座大型的铜钨矿山。等危机过去,这些资源的价格触底反弹,涨了好几倍,让正威集团收益颇丰,并实现百亿营收的突破。

从铜业领域尝到甜头后,王文银多次在资源价格触底时出手,不管是是买现货铜,还是收购国外贬值的铜矿企业,这种“危机抄底”的手法,屡试不爽,而且让正威国际集团实现弯道超车,一跃成为年入近亿的世界铜王。

对此,王文银表示,想要赚大钱一定要把握住全球的趋势和格局,掌握到产业的话语权。与此同时,他还总结出了“五差赚钱法”,即时间差、利率差、汇率差、积差和价差。

如今,正威集团在《中国民营企业强》中位列第三,仅次于华为和苏宁,在《财富》世界强中排第名。而王文银以1亿元的身家,在中国富豪榜中排名第十。和宗庆后、任正非一样,王文银对正威集团的现金流具有足够的自信,坚决不上市。

面对如此傲人的成绩,王文银仍旧不满于现状,他表示希望正威国际集团以后能够突破万亿级别的营业收入,同时闯进世界50强,在全球产业中拥有真正的定价权。按照目前规模来看,王文银要想实现如此宏伟的目标,意味着再造一个正威出来。对此,我们拭目以待。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uididiao.com/zdddhc/117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