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最美短诗出炉终评评委汉语诗歌的未
治疗白癜风医院 http://wa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年2月2日,“人生总要写首像样的诗”第二季,由上海交通大学主办的全球华语大学生短诗大赛正式颁布评审结果。经过海选、初评、复评和终评等长达三个多月的四轮评审,共产生三等奖及其以上的优秀作品首,其中新诗75首、旧体诗词33首。 年8月8日,短诗大赛正式启动,在短短的54天征稿期间,大赛组委会共收到包括普林斯顿大学、斯坦福大学、牛津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香港大学、台湾大学等在内的全球所高校2.3万(新诗、旧体)大学生的投稿。短诗大赛首创文学类比赛直播模式,为数万诗歌爱好者打造了一场盛况空前的线上诗歌嘉年华。 下为部分新诗终评评委的评审感想。后台回复“最美短诗”可查看大赛详情和所有获奖作品。 诗人蓝蓝 很意外看到一些极其好的短诗,让人相信汉语诗歌的未来令人期待。大量有乡村生活经验的年轻诗人,能够写出接地气的作品,最令人欣喜。你们这个大奖赛显然能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参与进来。 《上海文学》杂志社社长赵丽宏 读参评的大学生诗作,虽眼花缭乱,但时有惊喜,总体水平不低。其中不少佳作,有的以新奇意象说理抒情,异想天开,值得玩味,也有以日常景象揭示生活和人性真谛,情真意挚,让人共鸣。虽短短十余行,却不乏阔大境界和深邃思想。年轻一代对诗的理解以及驾驭文字的能力,让人为之欣慰。 《诗刊》副主编李少君 我打分普遍较高,一是带有鼓励年轻诗人的想法,二是因为感觉大家都写得还不错,一时难以定决高下。若从另一方面说,其实现在年轻诗人总体普遍比前辈诗人好,但问题的难点在于因为新诗才百年历史,起点较低,所以超越前人并不难,难的是超过同时代的人。所以对于年轻的大学生诗人们来说,他们的对手其实并非前辈诗人,而是同龄人,他们诗歌的道路其实还很漫长,也许需要一辈子才能证明自己的独特价值。 《诗歌月刊》主编王明韵 第二届短诗大赛诗歌表现较去年更加丰富多彩,在表达方式上有一些优越性。大赛诗人中很多都是90后诗人,他们那种无拘无束的言说里,融合了现代传媒时代成长起来的年轻人的宽广的眼界和思路。抹去了民间和学院的差别,混淆了诗意和非诗的界限,甚至填平了古典与现代的鸿沟。诗中有一个词语在闪亮“任性”,这是现代诗歌从形式到内容不断变异和跨界的结果。可能这种诗歌有点过于随性了,失了一些法度和底蕴,可是诗无定法,当下新新人类的写作状态里肯定有存在的合理性,从现代诗歌史的发展来看,中国新诗经过百年的曲折进步走到今天,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多元文化,网络文本以及流行文化的冲击。衷心希望当下年轻诗人静下心,沉住气,写出具有时代特色的作品。 香港诗人廖伟棠 这次终评,我的最高分是90分,除了一首瞬间击中我的天才之作,其他分别给了写囚犯、流浪汉、广场舞大妈的诗,后者是我们时代的真实承受者,同时写这题材需要更高的技术。而我的最低分,给了无病呻吟的、过度学院派雕琢的、还在模仿海子的。写诗,首先要写自己的诗,写自己最不能回避的炽热与幽暗。这是我给进入终评的年轻诗人最诚恳的忠告,你们的才华远超于我们这一代,希望你们在其他方面也超越我们。 台湾诗人、作词人方文山 此次有幸担任第二届「全球华语大学生短诗大赛」的评审之一,甚感荣耀。本届报名状况相当踊跃,总计涌入一万七千多首新诗作品,参赛者来自海内外各地高校,堪称近年来颇具代表性的诗文学赛事。综观本届参赛诗作,其中不乏各别优秀创作,整体素质亦不差。希望如此激励创作,引发文学热情之赛事能持续承办下去,也冀望这些文学诗苗,有朝一日蔚然成林! 台湾诗人陈义芝 在网路上各自评阅,而非聚在一起开会讨论、相互说服的评审,我是第一次参与;终审作品多达二百四十几首,也是第一次碰上。略说三点感想: 1、统观这批斩将搴旗已过了两关的诗作,不得不赞叹,青年何其惊人的创造力,将汉字汉语精心捶炼,运用文化元素,钻探日用符号被遮蔽的肌理,拨开生活假面掩饰掉的真相。每一个文本都自成一个世界,值得欣赏。 2、诗的创作手法不一,审美路径多元,诗意固须出奇以求制胜,但不能苟异而求怪。意象与意象须能颉颉共舞,形塑一可思可感的情境。当想像力喷发时下笔无妨反常,但紧接着即须斟酌再三,求其合道。换言之,无论如何「创新」,若失去或显或隐的文理脉络,就只是一个拆碎的七宝楼台。 3、办这一个大赛,艰难!评审未经讨论,得奖名单我估计只能是分数统计的结果。落选者难免遗憾,但它最大的意义应是鼓涌更大的创作风潮,激发更大的创作能量。遥遥祝福上海交通大学网路文化工作室执行这项工程的朋友! 诗人、搜狐网总编辑陈朝华 校园书写因为稚拙而显得纯粹真切,当这种稚拙夹杂着些许焦虑、脆弱、孤傲、渴望与不安,我发现,在这一代的校园诗人里,诗歌不是语言游戏的狂欢,而是他们打探生命、窥视现实的一种隐喻。 他们的敏锐或柔软、豁达或细腻,都比较精微朴素地呈现出叛逆与躁动的质感,还有召唤启蒙、沉潜求索的在场感。 成长于网络的这一代,不是沉溺于网络,反而通过网络与外部世界建立了更丰富的连接,从而拓展出更广袤的表达空间和及物指向。那种自得其乐或自我放逐的依靠想象力的激情写作,差不多让位给了真切的生活感受、立体的生命体验,他们用诗意守护内心的尊严,不管是表象之悟或终极之问,都隐约体现出通过诗歌找寻另一种救赎与和解的勇气和主动性,这是我在通读这一批进入终评作品最为欣慰的亮点,他们的精神谱系中,有了直面现实、烛照困境的可喜品质。 诗人安琪 我迄今尚不认识上海交通大学短诗大赛总策划马仁义,但从他每次与我的邮件往来中我能感受到这是一个谦逊有礼、做事极其细心周到的人。他请评委打分时采用的是小学老师式的手把手教学,语气委婉,循循善诱,令你想拒绝都觉得不好意思。上海交通大学的短诗大赛才举办一届就有这么大的投稿量,与他如此周全的工作应该是分不开的吧。 说实话,当我受邀担任评委时我有两个想不到:想不到来稿量如此之巨,想不到要一首一首打分。这真的很恐怖,尤其在每人只有一首参赛的情况下,诗歌的面目是很容易模糊不清的,大抵上类似每个人都有两眼、一鼻、一口、两耳,一眼望去大同小异。要使自己的诗作脱颖而出,实在非得有奇异之处不可。因此我们看到,往往一等奖获得者并非常规意义上的好诗,即那种诗性元素十分明显的好诗,那些在平常会被视为非诗的诗,有时在这种庞大的诗群里反而能因其之“非”而令人眼前一亮,自己跳了出来。我不知道这次最终的一等奖得主会是哪一首?我只是说出一种我参与的普遍经验。 美国诗人、汉学家、翻译家徐贞敏 通过这次诗歌比赛,我对中国当代诗歌的未来充满希望。因为这么多大学生都在写诗,而且写得不错。题材很丰富:离乡,爱情,家庭,死亡,信仰,大自然,等等。也有不同的声音:朴素的,文雅的,幽默的,口语的等等。诗歌依靠这种多样性继续活下去,语言和文化也依靠诗歌继续活下去。 我希望大家不要太重视分数,也不要因为没得奖感到失望。诗歌本身跟分数没有关系。我认为诗歌比赛的目的就是鼓励大家写诗,鼓励大家以自己的感知方式,语言方式来表达内心的诗性。希望大家继续写,多写,尝试各种新发明。 诗人于坚 诗领导生命 诗从经验出发而超越经验,这一超越通过语言实现。一个是经验,一个是超越,最终完成于语言。经验可以包括对现实的理解、感悟、回忆等等。但是只是将经验说出,还不是诗,怎样超越性地处理经验,将它变成一个语言创造的作品,这才是诗。诗不是经验的镜像、实录,而是语言对经验的升华所完成的创造。不是经验的直接成品,而是从经验出发的超越经验的语词作品。 作者必须有指鹿为马的本事。事实上马肯定不是鹿,但它们有某种说不出来的似。例如都有四个蹄子,都会奔跑,甚至都要吃草,相似的影子等等。诗人必须要有指鹿为马而为经验信服的本事,这里的经验与前面的经验不同,这是一种被诗唤醒的经验。 写诗是需要灵性的。有写诗的念头,这本身是一种天启。这个世界无边无际的人群都在拜物,活着就好,而你要写诗,这是天启,写得如何,并不重要,当你写,你已经自愿加入了一个队列,其领导者是诸神。 诗不是会分行就能玩的语言游戏。诗人必须比一般人更为敏感,世界普遍麻木不仁的经验,对诗人惊心动魄。写诗需要不断修炼,语言如何准确地处理经验,这门学问可以贯穿诗人的一生,语言魅力无穷,充满神性,文明或者文眛,令人着迷,难以琢磨,犹如在黑暗地层中寻找钻石。终其一生,一无所获者数以吨计,看看那些被刨出来的废土,钻石只是那么几颗。 诗教,教什么,教做人,什么人,具有神性的人。诗是一种神性的力量。就是没有成为诗人,在对诗的兴趣中,也会更接近神性。 打分的方法不适合于评价诗。评价诗最好是讨论。诗的本性就是对世界分数的对抗,这个世界什么都可以打分,唯诗不可,这正是诗古老的魅力。 但我还是打了,因为条件限制。在我看来,诗,要么是,要么不是。至于质量高低,那是时代、时间的选择。所以,同学不要拘于分数。如果是诗,它自有命。诗不会死。如果这个世界还需要被语言的魅力感动,被文的光辉照亮,文明。 这么多同学写诗是可喜的,说明年轻一代依然需要魅力,需要以一己之悟加入终极价值,以此感动、感化世界,他们对此还有信心。全球化时代祛魅(马克斯韦伯)的力量如此强大,生命奄奄一息。还是有人希望,生命不仅仅是各种分数,还必须有分数不能控制的魅力、神性。 生命的自由、舞蹈、宣泄、创造,只有语言的解放才能实现,诗引领的就是这个方面,最高的引领,诗领导生命。 写得好坏不重要,重要的是在对诗发生兴趣的过程中,意识到无的魅力,生命因此充实、美好、喜悦。 谢谢各位。 华东师范大学文学研究所所长胡晓明 借着炉火的温暖给你写信 去年冬天的雪有点大。写诗的年轻大学生们,你们好么?我仍然好奇你们写了什么,还在坚持美的语言、美的事物么,想象力又如何,世界如此大、如此复杂,你们还有没有远方的想念、简单的相信以及前行的决心?真想不到,全球华语大学生短诗大赛,竟然吸引到两万多人参与,噫!来自全球所高校。那么多优秀的作品,我当然不可能一一点评,也不想在这里全面评价。我读了晋级终评的部分优秀作品,随手记下了一些读后感。今天谈的是“诗的力量”。供你们参考批评。 诗的力量是很奇妙的东西。中国古代的诗学,就叫做“诗可以兴”。“興”字很美很古老很神奇,中间是一个托盘,四面是许多手。我们可以想象:三千年前,某个篝火点燃的晚上,面对着神秘无边的夜空,许多只手,力量大得很,把神圣的托盘高高地举起来了。古老的诗,就是这个时候唱的歌。老诗人马一浮说:诗可以兴,就是“如仆者之起,如病者之苏。”诗一直是很有力量,你们懂的。 那么,短诗如何有力量,如何以小的篇幅容纳强烈的表达呢?意象的选择和人格的能量都很重要。譬如《反复磨一把刀》的执着:“每天,我都反复磨一把刀/也反复被一把刀磨/在刀和磨石之间/我时而提起一把刀/又时而弯成一方磨石。”诗人是想改变现状,努力进步的,而且深知做事就是会犯错误,就是会受伤害,因为不做事不努力不尝试,所有存在的美善(锋利)与生命的衰败(钝)都是未知的。然而生命的过程正是这样,不断修炼,不断校正,不断向内用力,因而“时而成为一把刀,时而变成了一方磨刀石”,更要“随时按住过于鲜艳过于刺眼的血”(杨默四川大学)。 又譬如《坚持》,愤然于“高贵悄然隐退,庸常暂时称王”,决意“再从人们胸中盗来心火,吹燃以照亮黑暗的殿堂”,尽管,“有人嚼烂字句,躲入书织的蚕蛹/有人以泪买笑,裹紧盲人的旧衣/而我愿拖着犁耙在大地上永世行走/直到你们的幸福开花结果,我的躯体零落成泥。”(曹白宇南京大学)就像一座古老的英雄雕像,诗风有离骚的古韵,也有鲁迅的神情。青年人写这样的诗不多见,在你们众多咀嚼田园乡愁与城市漂泊生活况味的作品中,这毕竟让人眼睛一亮。 当然,诗的力量更是要含在里面,不是政治口号和宗教宣讲。诗有时候很温柔,但是却很有力。譬如这首《小寒》(唐不甜同济大学) 雨已经停了。或者移步去了其他城市 这些都无关紧要,雨淋湿的人 回到了家中,坐在火炉旁,炉火正旺 而我此时,想借着炉火的温暖给你写信 告诉你,这里的冬天,大雪将来未来 窗外的事物,像我的落笔,轻缓而耐心 案,小诗温柔敦厚。火炉的温暖与心意的温暖,与外面的世界对照得自然,诗的感动力就藏在里面了。我最喜欢的是“大雪将来未来”这一句,大雪是何等有力量的东西,却轻缓而至,含而不露,“像我的落笔,轻缓而耐心”,大自然的落笔,与人的落笔,最好的都是这样。而“飘风不终日,骤雨不终朝”,激烈的东西不能持久。小诗传递的是润物细无声那样温柔而可大可久的力量。 超越感是诗歌力量的一种表现。在所有表达超越事物的意象中,我发现你们特别喜欢写星星。确实,不少年轻诗人笔下的星光竟是暗淡的,你们有时神情落寞:“没有人知道一颗星/在风里坠落的原因”;有时天真婴退:“我突然想起夏夜里那些飞来飞去的星星/只要母亲抱着我,星星就不会从院子上空消失”;有时自嘲反讽:“允许你的小嘴去吹熄繁星/允许你的巧手去解开桃花的绳索”,然而写得更好的是浪漫高华之美。譬如:“今夜,你只能如星垂平野/你需要相信的是,黄鹤永远在某个地方飞渡/连接我们和那些星辰”(《黄鹤楼》杨帆武汉大学)。我读《火车》(马映延安大学),心中欣喜无量: 一千辆火车绿蛇般爬行 夜晚长于隐瞒。“星星的重量就是所有泛光之水的重量” 我从众花的议论中醒来 听火车亲近、疏离。分辨哪一声鸣笛经星星开光 又了悟般,返回如渊的沉寂 此刻,突然想深情唤你 好像宽宽敞敞一个人间,只有我们两人并排走着 相照耀着 案,宽宽敞敞一个人间,我们两人并排走着,什么东西使我们相互照耀着?答案就是星光。那种满满的自信、自尊与自爱的美,就在星光之夜的童话般的意境里。整首诗将天上写到地上,又将地上写到天空。你们也不要小看了那一句众花的议论。每一线地上的水光,都摇漾着天上星光之美。神秘、悠远、庄严、圣洁。天下至聪慧者方有此想象。 你们还喜欢将故乡比着理想,你们一方面把故乡作为温暖的记忆,另一方面又有一种一直在返乡的途中,“一直在抵达,却从未抵达”(《回乡片段》芣苢,四川大学)的理想主义。这首《比如青海》(程川陕西理工学院),写得相当美: 比如,青海 很多地方还没抵达,比如:青海 地图上的空旷,小于一个省的慈悲与信仰 比如:牧场。一匹打着响鼻的马 把蹄子伸进草原的心脏 比如云朵,伸出太阳 天空,在一只鹰的翅膀上搁浅 比如:二十四个小时的车程 闪电和雷声回应着孤独,惟独雨声在窗外走着 白天惦挂的母亲,今夜一片死海 以草原无羁的骏马与天空翱翔的老鹰,来对照死海一般孤独的现实,诗歌赋予“青海”一种闪闪发光的诗意。下面这一首《不过》(叶健文清华大学),又现代又传统: 不过是秋的一阵风吹醒 三更的孤凉的梦罢了 偏推开夜色看无人的窗外 而仅仅为了想一回往事的波折 不过是病榻在桌上的 一杆耗干了墨的笔罢了 可还继续描痕苍白的寡淡 直至纸稿划开长长的沉重的疤 不过是秋来冬至春回夏复中 燃过的一篝寂寞的火罢了 但仍烧着炉中已死的灰的亡灵 四处讨借所有可以不断烟的火 案,不过……,可还是……,这个句式就是一个跌倒/爬起、失败/坚持、理想/执着、世界虚无/我心依然,——就是一个如此而已的念想,一个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面影。句式与篇意都统一为心念。你们的大学时代晚了我们三十年,却又分明教我欣喜地听到了舒婷的《也许》音调。另一首题为《一些》(薄乾鹏河南科技大学),也是你们与我们可以分享的感动: 天亮以前我们都是冰川在寒冷的地方沉睡把一些心事冻结成石头天亮以后我们相互拥抱成河流在有光线的地方接吻抚摸一些年代久远的伤口 不要再提起去年冬天的雪对于过去我们遗忘一些细节也宽恕一些粗枝大叶相信一些谎言也对一些真相不置可否 还有一些是正在经历的温柔梦想在窗前悬挂着把我们照成白首前方路远啊来,一起行走 案,“一些”,与“白首”,构成鲜明的对照,即短暂与永恒、变与常。不要太西西弗斯那样的宿命,也不要太等待戈多那样的迷惘,有一种音调是熟悉的:尽管“尽日灵风不满旗”,也相信“一春梦雨常飘瓦”;尽管“无可奈何花落去”,也终当“似曾相识燕归来”。尽管“春风不度玉门关”,也依然“羌笛无须怨杨柳”。社会与人生是复杂多样的,也是迢阔的,诗的力量来自诗人的视野。古今意象不同,然而古今诗人这样的心情却是相通的。我很高兴能在你们的新诗里,谛听传统诗史上遥远的回响。暂写此。祝你们新年快乐!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uididiao.com/zdddsb/6542.html
- 上一篇文章: 从核工厂中ldquo出产rdquo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