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兽之王

时间过得真快,不知不觉这个号已经运营两年了,从未想过直至今日,我俩的创作热情还是那么积极,选择一件自己喜欢的事情,而且坚持下来了,这种感觉真的是很美好的。

当初接到刘诗言的邀约要做这个号的时候,我的心情其实是很忐忑的,因为我写东西的效率是很低的,我自认为我的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并不很强,我的写作也不是那种信手拈来的,而是纯记录式的,把生活中大大小小的感受记录下来,一种情绪、一种感受,刚刚出现之时就将其捕捉下来,久而久之,碎片多了,就自然而然地凝聚成了一部作品。

这篇文章我打磨了整整一年,在这个过程中,榜单里的音乐换了又换,备忘录里的内容也是删了添,添了删,即使做了最大幅度的删减,字数也还是稍显夸张,也许是因为这一年实在发生了太多事情,精神上实在是太过压抑和灰暗,情感上的跨度和体验的浓度也比往年要大。由于疫情和实习,独处的时间也长了,更能沉下心来思考自己与这个世界的关系。而这一年所有的感悟和体验,我都把它放到了这十首歌里了。

我想,每个人看待世界的方式都不一样,而我的方式就是音乐。虽然我厌恶文艺青年这个词,但我还是觉得我的内心是文艺的、是知识分子的,谈及音乐,我总是有很多话想要说,可每当要说的时候,却总是如鲠在喉。

音乐是我理解这个世界的窗口,也是我文艺细胞的发源地,它相对于其他的艺术形式来说,是更感性的,它几乎无处不在,有时候我想,那些因为一首歌而感动得痛哭流涕的人,他们一定是这个世界上最柔软的人,哪怕这种感动只是一种自我感动。

这是篇乐评,也不是篇乐评,因为它还夹杂着太多我的主观感受和生活经历。这篇文章里,方法论不是最重要的,审美趣味也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格局。如果一定要说我写这篇文章有什么目的性的话,那我仅仅只是希望给大家提供另外一个维度和视角,一种区别于纯粹娱乐的欣赏方式。

我一直认为,阅读的目的不在于功利和实用,而在于培养一种眼光,其实听音乐也是如此,音乐是一种对感觉的阅读。个人的感受固然重要,这是现代人的本性,但同时也不要忘了,我们也是这个世界的一部分,个人的感受也不过是人对宏观世界的反映;宏观的、历史的视角也很重要,尤其在几十秒定生死的短视频时代,知识和时间被切割得支离破碎,传统音乐的意义也正在分崩离析,很多人连听完一张完整专辑的耐心的没有,人们开始变得浮躁和焦虑,音乐的趣味也变得娱乐化、庸俗化。

当你认为音乐只是一种单纯的消遣时,不要忘了它也是一种艺术,并不是说娱乐就不重要,娱乐当然也很重要,市面上也需要娱乐的产品,但如果这种娱乐过头了,危及到了作为艺术的音乐,那就有问题了。

音乐是一种艺术,如李皖所言:“通过流行音乐,可以打开现世生存的许多真相,一头是社会,一头是作品,双方互相注视,相互显现。”我想,还有很重要的一头,他没有明说,那就是人的心灵。通过音乐,我们可以暂时摆脱恼人的生活,进入艺术的世界,从而发现自己的心灵与这个世界的关系。低头听着音乐,抬头窥见人生的意义,我想,这便是音乐带给我们最美好的东西。

Top10、重塑雕像的权利/mandarin「窗外」

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我认为整个节目里重塑和mandarin双方都表现得最好的一次,这个好不单单是形式上、技术上的好,同样也是表达、意境上的好,原版的那种梦幻的、东方冥想式的超然物外,经过工业化、密集变幻的鼓点和男女对唱的形式竟然发展成一个与原版在立意上毫无关系甚至截然对立的反乌托邦故事,真的很不可思议。这版的漂亮之处在于将原版中的诡谲和开阔各自延伸和放大,前者是通过密集的底鼓铺垫来表现,后者则是通过真实的人声来表现,在这个表演里,人声(人味)始终处于被统治的地位,背后的那股拥有极端压迫感、却又始终没有露面的神秘力量才是主导。而这压迫感,毫无疑问就是华东的人格体现。这种压迫感在重塑的所有音乐中其实都有体现,只不过从来没有这样具象化过,华东曾经说过他的表演快感来源于正常表演完全不出错的精确,这种掌控感类似于康德所说的,「人类为自己自由地、畅通无阻地运用了各种认识能力而高兴。」很有意思的是,在本季乐夏的现场,刺猬乐队的主唱赵子健就因为做音乐形式和表达方式的事争论了一番。这一点是特别值得玩味的,在我看来,这无非是一个审美趣味的问题,重塑做音乐的方式是很古典式的,在这一点上他们的音乐已经脱离了狭义摇滚乐的范畴,他们所追求的严谨、精准、掌控感类似于康德所说的纯粹的形式美,而刺猬所追求的是完全宣泄式的,这类似于尼采所说的酒神精神,这是符合狭义摇滚乐的表达的,我们可以从他们的现场对比发现,重塑的每场都万无一失,但很难给人以触动,因为他们抗拒情绪的力量,而刺猬是肯定情绪的力量的,这也是为什么他们的现场经常失误连连,但却会给人一种热泪盈眶的感觉的原因。

这个表演的结尾,一直作为人声出现的chace和刘敏,放弃了旋律的歌唱,取而代之的是刘敏发出的一声怪异的声音,就像是机器对人类的异化和控制,随后他们也操起鼓槌,加入了这场冰冷的狂欢,chace和刘敏就好像乔治.奥威尔笔下的男女主角,总是躲在封闭的屋子里,警惕着、却又期待着窗外的景色。

“在绿荫如盖的栗子树下,我背叛了你,你背叛了我。”这是《》中最令人百感交集的一段,温斯顿听到这首歌时,感动得热泪盈眶。这一次,我们再也不会恐惧,因为我们已经失去了爱的能力。

Top9、万能青年旅店「秦皇岛」

万能青年旅店的这张同名专辑是年代中国摇滚史上最重要的一张专辑,中国摇滚发展的最重要的一条脉络就是以崔健、苍蝇、子曰、舌头为代表的批判性摇滚,而随着改革开放以后社会的飞速进步和全民泛娱乐化,这一条脉络渐渐变得贫瘠和模糊,摇滚乐陷入了漫长的失语期。

就在这个时候,万青土法炼钢的一张的专辑横空出世,一经发行便震惊四座,意外地成为这条脉络中最为猛烈的代表,而这是年,玩着远远落后于时代的布鲁斯摇滚的万青楞是靠出色的录音水准和歌词功底挤上了时代的末班车。但这张专辑多多少少带着点挽歌的意味,改革的浪潮带来了物质,但送走了理想,使人们沉醉于靡颓的洗浴中心,享受着优雅的精神按摩。万青的这张专辑是对后政治时代的一种回应,万青试图将这个时代遗留下来的所有问题都揉进这张专辑里。乐评人行舟曾这样描述这个时期:这个时期政治运动风潮退却、参政的热情和可能性在资本的竞逐中被阉割,民主和自由的诉求被发达资本主义日渐深化的商品逻辑所置换、压抑和虚假地解决;政治激进性的萎缩和政治表达的碎片化,残存的抵抗和表达也往往被资本逻辑所同化吸纳以至于成为共谋,在今天快速新陈代谢的流量信息环境下更是变成了一个个难于付现而易于遗忘话题。文化理想主义的塌陷,对文化他异性的失落和失落的焦虑,文化工业对于拟像和意识形态的不断生产,知识也更加成为了商品生产-消费-再生产的环节;历史记忆和他者的隔绝,思想态度的暧昧和绵软,这些问题都被浓缩在这张专辑里。这张专辑是沉重的,它的核心是「黑暗」以及「黑暗」所带来的痛苦,在「秦皇岛」这首歌中,这种堆积起来的痛苦被人格化,长成了一只绝望而孤独的海怪,这个海怪是这个时代精神的化身,也是时代的一种人格化特征,我们不得不厌倦和背叛孕育着我们生命的海港,去到钢筋水泥的城市洗浴中心,物质带来了身体上的快感,精神上的痛苦却愈发强烈,最后我们却只能在一个个狭小的池子里来怀念那个曾经令我们觉得宽广舒适的海港。

而在秦皇岛上观望着的那个人,他的内心凝聚着所有人的痛苦,当金色的小号吹响了时代的号角,面对着彼岸汹涌刺激的海浪和跃入洋流的躯体,他感到前所未有的空虚和失落,何为万能青年?万能青年就是那些被甩在后面的人,不是因为他们固执,而是因为时代的浪潮太大太强,足以把一切标准和观念卷走,个体的存在被欲望冲刷得四分五裂,矛盾与虚无,这便是万能青年。

最后的电吉他独奏疯狂而破碎,像痛苦的悲鸣,又像是海妖的幻曲,在一阵阵海浪的刺激中,诱惑着我们前进,这首歌里,秦皇岛不仅仅是一个地名,它是时代的一个截面,是万青们固守的时代旅店,是理想诞生的海港,也是疯狂刺激的跳水台,而现如今海港早已不知去向,青年们的理想已经破灭,当万能青年们不再万能,万青们又将何去何从?秦皇岛已然成为了故乡的象征,这个时代,我们拥有身体上的自由,但在精神上却注定是异乡人。“生于理想,死于欲望”是这代人最真实的写照。

Top8、崔健「时代的晚上」

崔健是很难写的。在我看来,崔健绝对是中国最具探索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艺术家,也是我永远的精神偶像。在音乐上他是极少数在音乐形式和歌词上都达到了极高水准的音乐人,在文化触觉上他可以说是中国社会有史以来最敏感的一根神经,业界对崔健的推崇一般侧重于歌词的文学性方面,但鲜少有人谈到崔健在音乐上的进取。崔健的音乐风格极其多元,他在89年的第一张专辑里就模仿sting玩雷鬼,甚至还先锋性地尝试了说唱,第二张专辑大玩放克,第三张专辑则将第二张的放克元素和中国民族乐器融合,做出了地地道道的民乐色彩的放克摇滚,第四张则完完全全摈弃了旋律,由嘻哈节奏主导,加入了电子的音色,第五张则是彻底地拥抱了电子舞曲,这些尝试在他的时代都是极其先锋的,仅仅在音乐上的探索,中国就没有第二人能与其相提并论。再说歌词,我肤浅地认为中国没有任何一个人的歌词水平能超过崔健,崔健的歌词的文学性和概括性极强,而且没有押韵上不和谐的毛病,这两点要做到其中一点也许很简单,但要二者兼备,是非常难的,而崔健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是因为他用他独特的咬字方式模糊了中文里和旋律打架的那些字词的音韵(其实周杰伦也是这样做的)早期崔健的影响力不仅与政治环境有关系,更与他的创作方式有关系。崔健的创作理念是很令人敬佩的,从音乐形式上来说,他喜欢直接和身体挂钩、律动感强的音乐,放克、嘻哈、电子……在他看来,这些都是有力量的音乐形式,从表达上来说,他强调歌词和歌词里意识形态的重要性,为了保证表达上的精准,他甚至故意弱化旋律,他要求自己的每一句歌词,甚至于每一个乐器的音色都是出于表达的诉求,他在做音乐方面有着近乎偏执的艺术家气质。

如今我们提到崔健更多地是一种符号的意义,崔健在大众的眼中永远与反体制挂钩,但崔健本人肯定不会同意这一点,崔健一直强调摇滚乐要有批判精神,这一点很多人都理解错了,批判不等同于反对,批判的真正意义是修正和扬弃,它在崔健身上表现为一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宽广的胸怀,这是他们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特点。

他早在第一张专辑里就表明过自己的立场:“不愿与任何人作对”(假行僧),后续又有“我也没有必要一定要反对你”(宽容),再到“不是什么痛苦,也不是天生爱较劲”(时代的晚上)更让人敬佩的是,他任凭那些误读和曲解野蛮生长并全盘接受,这是非常了不起的,他清楚地明白,艺术作品一旦完成就不再属于艺术家自己,而是要接受时代的考验,经过各种误读和延伸,和最后凝聚为整个时代的精神,从而被赋予了伟大的含义。

听崔健的音乐给我的感觉就好像是在看博尔赫斯的小说,从最初的不愿触碰到最后的欲罢不能,其间经历了无数次的反刍和消化,我把这两位先驱的作品当作检验我自己能力的标本,每年都会找出来认真地感受一遍,每次都会生出不一样的感触,其实说实话去理解他们的作品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困难之处并不在于知识的储备上,而是在于找到开启大门的钥匙。

台湾歌词学者胡又天曾经给过一个很有启发性的观点,他说崔健继承了《楚辞》以来“美人家国”的传统。所谓“美人家国”,就是将君王比作“美人”,写自己的苦恋;于是男女之爱和家国之恨交相纠结,感发出各种深远宏阔的天问,问天问地,问党问你,也问自己。认识中国与中国人愈深,对崔健作品的感触就会更多。

所以理解崔健必须要从心理的层面上去理解(其实生活中的很多事情都只能从心理层面去理解)崔健在一次访谈中说:“有些时候一些行为的发生不单单是一个社会体制的问题,它更多的是一个情绪上、心理上的问题,中国人的政治心理问题是存在着很大的问题的,甚至都没有人去研究它。”

崔健义无反顾地担起了这个重任,他的几乎所有的表达都是源于那个长久以来积压的心理问题,崔健要表达的是,即便再失望,他还是义无反顾要继续和他相与下去,这和那些空谈爱国却没有实际行动的人比起来,不知道要高尚到哪里去了,崔健的任务就是要提出问题,寻找那情绪的根源。

「无能的力量」这张专辑体现出来的东西,正如专辑名一样,是“无能”的“力量”,正是因为无能,所以才强调力量,前者是后者的原因,后者是前者的体现。崔健和以往一样,试图通过这张专辑为时代画像,可他发现这个时代的复杂程度已经超过了他的把握,如今的时代已经碎片到难以抽象,因此我们在内容上,看到的就是喋喋不休的崔健;他用说唱直白地表达内心的苦闷,也正是因为这样,它才格外地强调形式上的力量感,以此来补充内容上的贫瘠,可越是这样就愈发显得无能,崔健几乎是本能地体现了这个时代的无能特征。

一般而言,人随着年纪的增长,会变得难以接受新的东西,然而崔健不是这样,前面说过,他对音乐风格有着极强的包容性,所有新潮的东西扔过来他都能接受并消化,与其说是崔健选择了说唱音乐和电子音乐,不如说是时代赋予了崔健接受的权利,崔健拥抱了节奏就意味着时代拥抱了节奏。

所以,「无能的力量」映射出来的社会,正是那样一种注重身体和节奏的社会,红旗下的蛋时期的新价值体系已经建立完毕,但它给出的答案不是别的,而是娱乐和混乱——这个时期的社会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嘈杂,多元的价值取向和社会分化使得各个阶层的感受前所未有地分离和疏远,娱乐取代了文化在社会中的中心地位,文化问题逐渐边缘化,摇滚乐陷入了漫长的失语期。而这失语,并非无话可说,而是无从说起,前者是没有问题,后者是问题太多,心有余而力不足,这便是无能的力量。

这首「时代的晚上」是这张专辑里的最后一首歌,是崔健对九十年代的一个总结,也是崔健“家人美国”式表达的一个极致,不同的是这一次崔健还加入性暗示来表达那种暧昧不明的情绪,在这首歌里,崔健呈现出了一种英雄末路的悲凉感,其间有一种十分纠结、苦闷、无奈、愤懑的情绪。

“眼前我们能够做的,只是肉体上需要的”,物质上富足了,可精神呢?谁来负责?谁又渴望正名?“你会依靠我吗?你他妈的也需要震撼吗?”这几句的感情极其浓烈,仿佛是对童年委屈的一次彻彻底底的宣泄,“行为太缓慢了,意识太落后了”破茧而出的我们还只是手无寸铁的婴儿,没有争取的权利。

“是不是我越软弱,就越像你的情人”、“让我安慰你度过这时代的晚上”听到这里,我不禁感叹,老崔真是个史诗级的情种,歌曲最后采样了春节热闹的烟花爆竹的音效,窗外的嘈杂和窗内的孤寂形成了巨大了反差,崔健独自倚在窗前,看着窗外灯火通明,烟火璀璨,这是时代的晚上。

Top7、杨乐「从那以后」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uididiao.com/zdddsb/68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