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苏好时光,每天听见有趣的苏州。

盛家带,在苏州所有的街巷地名里,可能是唯一一个以“带”字结尾的。的确,与其说它是一条巷子或者街道,不如说它是系在苏州古城腰上的一条玉带。

它低调地在苏州大学老校门的旁边作为静谧生活的典型地段,即便姑苏江南风味浓郁的老街们开始人声鼎沸,逐渐有了商业的气息,盛家带却依然是盛家带。这条老街仍旧清秀文静。

它有小桥流水,却是不刻意的风情,颇有些藏在深闺不为人知的味道。而这位大家闺秀,举止大方自然,温婉随和。十梓街、十全街,两条繁华的街道,而盛家带横向连接它们,却在车水马龙之间,营造了一段世外桃源的小天地。

走过它的人都知道,这条看似笔直的街道,却是非横非直,呈一弧状,如衣带飘拂,颇具美感。如今依然保留着河街并行的格局、面水而筑的民宅。

盛家带的景观属于当代江南水乡的简洁清爽,路边的绿树与花草交相掩映,让本来就狭窄的巷子显得更加郁郁葱葱。

盛家带全长四百五十余米,名字的来历很简单——明代时曾住着一户盛姓的大族,门前的路依着小河流势蜿蜒如带,故而得名。这里旧时大户人家颇多,因而祠堂大宅鳞次栉比,袁家祠堂、徐家祠堂、清末汪文婉贞洁坊、乾隆年间题款的控保建筑3座、道光年间题款的控保建筑2座……古韵深深,森严端庄,简直是一个微缩的历史走廊。

在河的两岸逛逛,要走很远,才看到一个同样悠然闲逛的路人或者从老式平房中走出的居民。

中间这条碧绿的小河两岸,有依依杨柳,也有各式的繁花,而石头拱桥被掩映在其中。几座小桥中,最有名的自然是忠信桥。

古时,往来旅人和商贾常常在此停泊,或接到家中来信,或彼此交易。而桥的一头,则是小巧的仁义亭,依水而造,与垂柳相伴,中间一块太湖石,刻有“仁义”二字,走过感觉满腔的正能量。一片景致便如此无声无息地“匿藏”于闹市之中。

最让人感到神奇的是,忠信桥边有块石碑,除了刻着桥的名字外,还有一行小字让人侧目:

一七九六年重建。重建的年份都如此悠久,历史对于苏州来说真是太寻常了吧。不过据人考证这时间怕是弄错了,民国《吴县志》的记载忠信桥是清同治年间重建,而另一本《老桥志》的记载也不一样。看来这座桥的年纪也是个不小的谜团。

连通着十梓街与十全街的盛家带,在八十年代自发形成了为涉外旅游服务的一批店铺,经营传统工艺品、酒吧茶楼,河对面就是苏州大学老校区的校园,可以望见苏大标志性的钟楼。

说到钟楼,其实苏州有两座比较有名的,恰好都在苏大本部的校区里。

先说说苏大正门可见的这栋,是典型的三层西式建筑,最初叫做林堂,是为纪念东吴大学(苏州大学前身)首任董事长林乐知而得名的,完工多年前。最引人注目的当然是方形钟楼,四面均安有表盘式时钟,整点时按点数报时,是无数苏大学子对于母校记忆最深刻的一幅画面。

不过在老苏州的眼里,钟楼其实另有其楼。就在苏大隔壁,相门附近有一个老小区叫做钟楼新村,是苏州最早的新村,而这里的钟楼,指的是苏大里另外一座被称为方塔的建筑,它还有更古老的名字,文星阁。

这栋苏州城内罕见的胖胖的阁楼最早始建于明代,我们只在定慧寺巷附近双塔东北曾有古代的学校县学,后来苏州人认为双塔东南应有一座“阁”,使塔、县学、阁交相映辉,苏州才会出更多的文人和名人,所以才有了这座“文星阁”。

在清代这里一度成为儒文士讲学会文的胜地,太平天国占领苏州后还曾被当做军事瞭望塔,最后不幸毁于战火,如今我们看到的文星阁是同治年间重建的。

一位规划专家曾说,城市与其反映的文化,如影随形,不可分割。城市规划、建设的过程,就是塑造城市精神形象的过程,是整合地方灵气、人文精神的过程。

离开喧嚣的城市,让我们踏上盛家带的石板路,去体会它带给我们安详宁静的古韵,愿这份古朴雅致能在现代高楼林立的城市中得以永久保留。

改编自《现代苏州》杂志,《苏城老街,江南的另一面》中《盛家带,时光放缓》,作者陈佳慧。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uididiao.com/zddfed/119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