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这届家长,小时候大多是在父母的严格要求,甚至棍棒下长大的,更别提什么“被共情“和”情绪被接纳“了。因此,很多人的“共情能力”是比较欠缺的。遗憾的是,“共情能力”的培养也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的。有时候,连自己都共情不了,又如何去共情自己的孩子呢?果仁妈今天的文章,提供了非常实用的“共情话术”和“共情回应方式”,希望可以帮助共情能力较弱的家长解燃眉之急。

什么是共情?

你小时候有过这样的经历吗?

考了一个很好的分数,高高兴兴地“秀”给父母看时,他们却说,“有啥好开心的,人家谁谁考得更好,也没像你这么高兴”;

在外面被小朋友欺负,委屈巴巴地哭着找父母时,他们却说,“哭什么哭,没出息,别人打你,你不会打回去,就知道哭!”;

别的小朋友来家里做客,大人要你把最心爱的玩具送给他们,你不乐意时,他们却说,“你太小气!做哥哥/姐姐要大气一些,让着弟弟妹妹”;

......

还记得自己当时的感受吗?是真的变得“低调谦虚”、“坚强”、“大气”了,还是更加愤怒、委屈、伤心、难过……

情绪是河流,强烈的情绪就像洪水。当孩子的情绪之河中洪水来袭时,家长如果只是想方设法去堵住它,那洪水只会变得更加猛烈,最后以摧枯拉朽之势“冲毁”一切阻拦,甚至直接毁掉河流。

这几年那么多孩子“冲动性自杀”的背后,不是冲动,而是情绪洪水长期被堵后的最后一搏。

??一个打工人的日常情绪波动

治水,堵不如疏。面对孩子的情绪,家长要看见、接纳和疏导,最好的方式就是共情。

共情就是理解另一个人在这个世界上的经历,就好像你是那个人一般。但同时,你也时刻记得,你和他还是不同的;你只是理解了那个人,而不是成为了他。

共情还意味着让你所共情的人知道,你理解他。

每个人都具有共情的能力,所以才能被艺术中的情绪情感感染,和另一个人产生情感共鸣,悲悯人间疾苦。

很多父母,都没办法“共情”自己!

共情是安抚孩子情绪,提升孩子情商的重要途径,是对另一个人情绪的全然看见和接纳,而孩子的情绪只有被家长看见和接纳了,孩子才会接纳自己的情绪,减少情绪困扰。

很多父母都有“陪孩子写作业”的经历,当孩子总是做错时,很多人第一感受可能是愤怒,但又觉得“愤怒是不好的,不能对孩子生气”,于是开始压抑,结果就是越来越愤怒,直到最后爆发。这就是不接纳情绪导致的情绪激荡。

为什么会有“压抑情绪”的声音呢?追根溯源,是因为很多做父母的,自己小时候的情绪没被共情到。

如果父母从小就能体会、理解、接纳孩子的情绪,孩子就会知道:我产生愤怒/悲伤/焦虑/抑郁都是可以的,这些情绪虽然不好受,但是它们是可以存在的。当他们长大了,面对负面情绪时,就能更加积极坦然地去化解,而不是拼命去压抑或者否认。

当然,共情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培养的,它需要家长有勇气打碎过往的自己,让自己重新在爱、接纳、允许的环境中再成长一次。但是共情也有捷径可走,有技术可学。

作为一名老师和心理工作者,我不想把共情说成是一种技术,但对于大多数没有接受过专业训练、并且在成长过程中从未体验过被共情的父母来说,快速提升共情能力是强人所难的。

因此,我介绍一个“共情话术”,帮助家长朋友们解燃眉之急。之所以称之为“话术”,是因为它只包含了共情的“皮”,但没有共情的“骨”。

真正的共情是“体验他人的内心世界”,也就是成为对方。也就是说,家长只有成为孩子,才可能体会到孩子正在经历什么,并理解孩子为什么有这样那样的情绪体验和行为表现。

比如,一个4岁的孩子一进超市就开始哭,是为什么呢?是孩子故意捣乱或者想要吃糖?只有当家长们真正蹲下身来,用孩子的视角去观察超市,才可能就会发现,孩子为什么哭。

共情话术,

一个能解燃眉之急的技术!

“共情话术”是在家长无法真正的共情孩子,但又需要去安抚孩子情绪时可以用的技术。换言之,这是一个“不走心”的技术。

其好处是能快速上手,只要多加注意并勤加练习,家长很快就能够学会,并且看到效果。

其局限性也很明显,孩子对家长的一切最敏感,特别是当家长内外不一致时,他们总能敏锐地觉察到家长内心真实的想法和感受。

因此,如果家长经常使用话术而忽视了修炼真正的“共情”,那孩子迟早会发现家长话语的“虚伪”和内心指责、嫌弃、厌烦的真实感受,最终失去对家长的信任。

铺垫了这么多,只是希望家长们可以谨慎使用“共情话术”。接下来,我们就来看一下,共情话术应该怎么使用。

具体来说,共情话术包含三个部分:

感受,即表达观察或理解到的孩子的情感、思维;

理解,即表达对造成孩子情绪的事件或问题的本质的理解;

指导,即给予孩子切实可行的行为指导,并听取孩子的反馈。

这三个部分是层层递进的,表达感受是基础,也是最重要的部分。

在充分地理解孩子的感受,表达出来,并得到孩子回应后,情绪才能得到安抚,情绪脑的激活程度下降,理性、有用的理解和指导信息才能够传输到理智脑,孩子才能够冷静下来去思考并接纳家长的建议。

我们来想象这样一个场景:

某天下班回家,你发现伴侣愤怒地坐在客厅,孩子待在房间里不肯出来。你走进去,孩子垂头丧气地说:“爸爸/妈妈总是强迫我做我不愿意做的事情,我不做他就骂我。”这时你怎么回应?

有些家长可能会这样回应,比如:

TA为什么要强迫你做这些事,你不知道吗?TA都是为你好呀,你应该理解他;你不是小孩子了,可以去说服TA。

这些话,是不是很熟悉,是不是曾经不经意间说过?你觉得孩子听到这些话,会有什么感受?

这些回应,都是非常典型的没有共情。不仅不能安抚孩子的情绪,还会火上浇油,激化矛盾,让孩子情绪更激动。细致来看,第一种回应“质问”,带着指责和评判;第二种带着高要求;第三种属于“建议”,但毫无建设性。

那有共情的回应是什么样的呢?

我这里提供几种,你也可以尝试带入孩子,去感受每种回应方式带来的情绪体验,找到最舒服,最趁手的方式。

仅有感受:“TA总是强迫你做事,你因此而感到愤怒和沮丧。”

感受+理解:“你的想法似乎没有得到TA的尊重,因此你感到愤怒和沮丧,你希望TA能够尊重你的意愿。”感受+理解+指导:“你的想法似乎没有得到TA的尊重,因此你感到愤怒和沮丧,你希望TA尊重你的意愿,其实你可以和爸爸表达你的感受和想法。”

这样的层层递进,让孩子的情绪被看见、被接纳,然后设身处地地站在孩子的角度去帮他想办法。即使家长的建议可能没有用,但此刻孩子的感受也会好很多。

这种共情话术不仅适用于亲子之间,也适用于夫妻、朋友和上下属之间。家长可以先和自己的伴侣进行对话练习,一方面增进夫妻感情,另一方面也熟练技术。等到技术纯熟时,就可以得心应手用在孩子身上了。

不过我还是得强调,“术”只能应付孩子一时的情绪,如果想真正提升孩子的情绪管理能力,让孩子能够拥有高情商和更自洽的内心世界,家长还是需要放下身段、开放身心、无条件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uididiao.com/zdddhc/105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