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语感,是一种什么感
如果说摆脱平庸英语命运,真正习得一门语言,总进度是从0到。那么从0到1获得母语感,就相当于完成了60,直接就及格了——是的,母语感就是这么重要。 那么,到底什么是母语感? 我们说“母语感”,好像它是像“亲近感”、“安心感”、“恐惧感”一般明显的、能意识到的感觉。但有趣的是,母语感其实是“无感”——当我们真正内化一门语言,当这门语言真正属于你,你可以自如地用它思考、沟通,不需要依赖其他语言时,它就像呼吸和心跳一样低调,不特别注意,就意识不到它在工作。 就像我们每天都在使用母语,有什么特殊感觉吗? 获得母语感,意味着在大脑中建立起一个专属英语的、可以独立运作的操作系统。如果我们把大脑看作一台电脑,把大脑各个皮层看作组成电脑的硬件——前额叶是CPU,脑干是主板,海马体是硬盘……那么母语这个操作系统就是直接和这些硬件相连,可以直接访问操作这些大脑皮层,“没有中间商赚差价”。当语言直接根植于各皮层,对我们来说它就是“无感”的。 如果是用传统方式学英语,使用母语做中介,大量翻译。这就好比在一个操作系统之上,强行模拟一个不同的操作系统。这个模拟出来的操作系统,无法直接访问大脑的各个硬件,每次运行都只能通过母语——必须用显性的意识,去刻意地思考。这是极其耗费精力的事情,而且效率特别低。 英语完全可以像母语一样,直接与大脑硬件相连,成为独立的操作系统,内部自给自足,不需要寄生于母语网络。两种语言间虽有主次之分,但还是各自独立,绝不是依附关系。 母语感与什么无关 什么都重要就等于都不重要。理解母语感,我们要知道它和什么无关。追求不切实际的目标,会浪费时间和精力。“如无必要,勿增实体”。排除干扰,才不容易掉到坑里去。 1.母语感与知识水平无关 我们习惯了应试体系,往往会觉得各种英语测试中,对认知、知识和识字等能力的要求,似乎理所当然。 因为按照应试体系的安排,你的英语水平会永远低于你的认知水平。试卷上的阅读理解翻译成汉语,都简单得不得了。 国内英语考试如此,国外考试也没有本质区别。像剑桥通用五级中最低级的KET,也有阅读和写作的部分。 可是,这真的能真实的衡量出“语言”这项能力吗? 稍微多想一点,就会发现这类考试存在致命的局限,很多时候无法识别出真正的语言能力。比如任何一个还不识字的美国5岁小孩、任何一个美国盲人、任何一个有阅读障碍的美国成人,哪怕他们能用英语演讲、谈判、辩论,也都通不过最低级的KET考试,也通不过四、六级,连初中英语可能都不及格,虽然他们都是使用母语的大师。 考试识别不出真正的语言能力,就好比机器识别不出真正的生命。 一个3岁的孩子,对语言的内化和自如应用,可以远超30岁的博士,但是这种对英语真正内隐的掌握,任何涉及识字的考试都考察不出来。 哪怕你5岁的孩子英语已经听说无碍,可以边看电影边用英语给你讲解,却考不过任何最低级的考试——只要这个考试要求读写。 我们培养的是真正的双语者,或早或晚都会碰到这个问题。你要意识到考试是非常局限的,语言水平和知识水平无关,母语感和知识水平也无关,我这里算提前给你打一个预防针。 2.母语感与词汇量关系不大 母语感和词汇量关系不大。对成人来说最常用词汇就可以覆盖90%以上的日常口语了;对于3岁的孩子来说,可能满打满算也不到0词汇。从数量上来说要求并不高。 母语感取决于词汇的“存在形式”、“质量”,以及彼此之间连接而成的网络。 存在形式必须是声音形态; 质量意味着对语言现象的体验是否丰富; 网络意味着词汇之间链接致密而稳固,形成构式。 只有高质量、高密度的声音形态的词汇网络,才能形成独立网络,实现母语感启蒙。 用汉语翻译而得“词汇量”,存在形式南辕北辙,质量低下,没有网络,根本算不得真正的词汇量。 3.母语感不等于流利表达。 绝大多数家长很重视输出,觉得这是效果的至高体现,只有“看得见摸得着”,感觉才踏实。我理解这种心态,可是“能不能说”,并不能作为母语感的证明,比如: ●一个正常人,突然变哑巴了,还有没有母语感? ●一个笨嘴拙舌、不善言辞的人,有没有母语感? ●一个孩子,母语都能理解,但就说不出,他有没有母语感? 真正的语言能力在早期都是内隐的,需要相当的输入积累,才能转化为输出能力。理解能力和主动输入,背后的机制并不相同。理解可以得到多个能力的辅助支持,而输出受多个因素的限制。很多人用母语也不能流畅地表达。输出能力的发展,需要身在语言社群中,受到真实社交需求的驱动,在人际互动中反复练习。在国内我们很难有这样的条件,如果要特别追求输出能力,就需要额外付出巨大的努力。不是说一定不行,但你一定要有心理准备。 其实有接近母语的理解能力,或者说被动的母语感,就已经很够用了。因为被动母语感具备足够的潜力,它在没有社群时蛰伏,但只要一朝身处语言社群中,比如出国待一阵,很快就能转化为主动输出能力,不会耽误事。这可以说是投入最小、收获最大的选择。 4.母语感与年龄无关 母语感不需要丰富的知识,不需要很多词汇量,也不需要有很强的表达能力,很明显也不关乎年龄大小。获得母语感是一种质的变化,三四岁的幼童就能获得。 这是一个毋庸置疑的事实,但是很多人受传统英语教育理念荼毒,就是转不过来这个弯。 英语真的不需要学十几年,真的可以在很早就搞定,张开眼睛看看事实吧!看看周围那些能流利切换各种方言的孩子吧!英语也只是一门普通语言,并没有什么特殊的! 我们的孩子,完全可以在学前就获得英语母语感,然后就能像英美孩子一样,只要在日常生活中自然使用英语——听故事、看动画、读绘本……就能自行提高。我们用一两年的时间,全力钻出“小火苗”,只要后面保持对英语的持续使用,就再不用为英语操心。 语言是有生命力的,就是从小到大自行“生长”出来的。我们需要做的,是植下一颗有生命力的种子,这颗种子能吸收阳光雨露和土壤中的营养,就能茁壮成长。 希望这一节能让你更深入的理解什么是“母语感”,下一节我们谈谈母语感背后的科学原理。 自如老师给自如老师加个鸡腿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uididiao.com/zdddsb/5786.html
- 上一篇文章: 末班车口译室自家的精读课第五期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