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年轻人生孩子会被骂,但我偏要劝
21世纪人类最大的困惑之一:养娃到底多费钱? 前两天,一条#总和生育率破警戒线#的话题,冲上热搜,大家纷纷谈娃色变,使劲抱怨: “现在没钱没房,谁敢要孩子啊?你就是养羊,也得考虑草料和羊圈是不是充足,何况是人?” “先把自己养活好了再考虑后代吧。” “我可不想被孩子影响生活质量,将来娃还得和我一起受罪。” 看到这些评论,你是不是想拍桌子大喊一声:说得太TM对了!如果你这么想,说明你对自己的误解太深了。排除丁克家庭,或者有其他人生追求的朋友,今天,巴拉只针对那些怕钱不够不敢生孩子的人,聊聊养娃费钱这件事。巴拉必须无情地拆穿你们:怕被娃拖垮生活水平,只能说明你的生活质量本来就不高。这个和生不生孩子,没关系,更不应该怪孩子。这让我想起了一个小段子,总有人想劝朋友戒烟戒酒,总爱算一笔账,说你这一辈子把所有抽烟喝酒的钱都算上,利滚利的能够买一个保时捷。但,问题是那些不喝酒不抽烟的人,保时捷在哪儿呢?所以,请问那些不生孩子的人,你的保时捷在哪呢?坦白说,那些抱怨养孩子费钱,拖垮自己生活的人,只不过拿孩子当借口,为自己过得不如意的生活,找了看似合理发泄口罢了。就像平时一起组队打游戏,输了总怪队友菜,拖了自己后退,自己单独打游戏,1v1,就输得心服口服。其实呢,是你自己技术也不行,你要是能很牛逼,能带动全场,至于输吗?说这些,巴拉主要劝大家要放平心态,正确认识自己,然后再来谈养娃和生活质量关系。生活质量真是个很玄乎的词,什么是好的生活质量?什么是差的生活质量?有标准吗?根本没有啊,这个完全取决于你的消费观。目前养娃费钱主要是两大难题,一是日常花销。现在互联网特别发达,动不动就能看到有人买什么千万学区房,百万月子中心,雇佣月薪五万的保姆,孩子花百万报补课班。这种帖子刷多了,搞得你没个千万上亿都不敢生孩子。就算生下来,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于是,倾家荡产让孩子上百万补习班。这种人是什么人呢?其实就是那种小时候看着别的同学都能穿耐克自己却只能穿不知名运动鞋的人,梦想是有一天一定也要穿上别人才能穿的新款——自卑带来虚荣,虚荣让自己更加自卑。就算没孩子,他们也会从别的方面攀比,看人家买好车,他也要倾家荡产买好车,影响生活质量。巴拉一直提倡的是,在自己能力范围内给孩子最好的,别去攀比,别被周围环境影响,绑架着走,就不会降低生活质量。对于极少数富人来说,花个几百万就像买根冰棍一样简单,更别提降低生活质量了,那你随便给孩子花。普通打工人怎么养娃?拿我身边的同事举例,她养娃不费钱,也没有降低什么生活质量。(公园里玩耍的小可乐)医院,医保报销完,只花了块钱,在家周围上幼儿园,上普通小学,九年义务教育,一年四季都有校服,不怎么买衣服,平时带孩子出去玩一玩,玩的项目也在自己经济范围内。她说养娃挺轻松的,一家人快快乐乐。另一个是房价,经常有人说生育率和房价有关系,但在东北鹤岗依他房子几万块,还是没人生孩子。大部分人抱怨房价高是因为,想往大城市挤,买好地段,好学区房,争取好教育资源。网上留言大多是“和老公在北京/上海打拼10多年了,买不起房,怎么养娃”.....但是,这里有个无法解决的问题,像北京这样的一线城市,已经很拥挤了,限车限流,拼命设计人口上限,根本就没有外来打工人留位置,更别说他们的孩子了。全国人都挤在北京,不得爆炸啊。你非得抢好的资源,还抱怨买不起房,养不起娃,真的一点意义都没有。就像你没钱,明明买个百元布包就能装东西,满足日常所有需求,但你一个月赚4-5千,非要买爱马仕,还天天抱怨爱马仕贵,有意思吗?指望谁同情你,为你捐款吗?与其抱怨,不如了解下宏观政策,结合自己实际情况,反正在北京也不能出人头地,不如想想要不要回老家,或者二三线城市,让自己的日子过得舒舒服服的。我为什么支持生娃,因为“养娃防老”。很多人觉得这个思想很封建,但我说的"养儿防老"和传统上意义上并不一样。防老,不是让孩子挣大钱全都给你花,更不是让你老了天天赖着孩子不走。而是为了有一天,当你躺在病床上意识已经不清楚时,至少有人能帮你在病危通知书上签字。我看到很多未婚的朋友说,要孩子干嘛,自己打工赚钱养老,将来住最贵的养老院!可以吗?当然可以。不过这个想法多少有些过于美好了。不知道为什么,我们总是相信,自己以后一定会有钱。小时候,我们相信长大了我们就会有钱住大房子背名牌包;长大了,还是没钱,但却依然相信老了我们会有钱住最好的养老院。这些年,人力成本、物价涨得太快,你自己查下这些年护工价格,以及米面油的变化就知道了。再看看我们身边多少人现在靠着花呗过日子,数着日子等发工资,然后还信用卡,根本挣不到让自己衣食无忧的老年。另一方面,我们90后这一代大多是独生子,无依无靠,等你老了,躺在病床上,意识都不清醒了,你还真指望你的那些钱让你自由支配?前两天看过一个新闻,上海一位88岁的老人,起初说是自己生病没有亲戚朋友管,全是楼下水果摊主小游在操办,老人觉得和小游亲如一家,一高兴把万房产全部留给小游,将来的后事也交给他操办。这本来是一个老人找到后半生归宿的温暖故事,全网都在歌颂:哇,人间有真情,人间有真爱。但,事情很快反转了。据采访,摊主很可能借着老人的老人痴呆对老人进行过洗脑,把房子搞到手,将老人踹开。要不是引起这么大舆论,很多记者走访亲戚,老人的结局很可能是被拿走房子,露宿街头,也不是没有可能的。哦,对了,补充一点,老人虽然无子女,但有兄弟姐妹,关键时候帮他把房子保住了。我们90后这一代大多是独生子女,躺在养老院,遇到人品差的护工,每天被扇巴掌都没处说理啊。我之前看过一个剧《夫妻那些事儿》,黄磊和陈数是一对丁克夫妻,有一个契机改变了他俩的想法。剧里的范叔生病住院,等到病看好了,他却在出院一大早服药自杀了,在医院有病友陪伴,回到家就成了一个孤独的老人,不如离开这个世界。当时,我看完这段又心疼又窒息......你总怕影响现在生活,照顾娃累,那你想过10-20年的老年生活怎么过吗?说到底,最后真的能在"养老"上帮你一把的,不是社会,不是养老金,而是你自己的孩子。养老金本质上也是一种“养娃防老”,而且是全社会一起养娃防老。我们的养老金体系不是你自己给自己存钱养老,而是现在的年轻人交钱,给老年人发。我们有一个赡养比的概念:现在缴纳的人和领取的人必需保证一个比值,我们才有养老金发。社科院讲过:“要保持这个赡养比,年必须把实际退休年龄提高到60岁。到年,即便实际退休年龄达到65岁,也难以把赡养比维持在这个水平。”年轻人在越来越少,为了维持赡养比,国家才说要延迟退休。说白了,国家需要发展,社会需要进步,总得有人干活。如果真的大家都不生孩子,那么就没有年轻孩子给你干活养老,那你就得自己干。可能有人反驳说,要延迟退休大家一起劳动,养老金要没大家一起没,国家总有办法的。国家有什么办法呢?大家可以参考生育率底下的德国和俄罗斯,直接把养老金和生育子女数量挂钩。因为养老金有限,只能排除一部分人。哪个孩子愿意花钱去养别人的父母呢?那么谁的孩子交钱,国家就养你家老人。(别不信,为了防止离婚,最让人匪夷所思的离婚冷静期都来了。)如果有一天国家施行这样的政策,我也会完全支持。不生孩子当然可以,这是每个人的自由——但是相对的,你没有为社会创造年轻人,等你老了,也就不能享有其他年轻人帮你养老的福利。当然,我也听公司95后的弟弟妹妹们说过这么一句话:“我还不一定能活到老去的那一天呢,想那么多干什么,活一天算一天吧。不能为了未来的事情,牺牲现在的生活。”也不是没有道理,如果真能这么洒脱的“今朝有酒今朝醉”,那就把烦恼都留给未来吧。只是希望如果真的到了那一天,谁也不要后悔。ps:前两天,小可乐吭吭唧唧快醒了,阿姨就抱起去喂奶了。我回到床上,刚好躺在刚才小可乐躺过的地方,热热乎乎的还有余温。那一瞬间,我忽然觉得虽然养娃付出很多,就这么点温暖回报,但还是觉得很香。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uididiao.com/zdddsb/8529.html
- 上一篇文章: 立明堂沈立明改吉祥号费用越来越贵,改号的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